郭富城如何”摧毀”香港銳舞文化?

起帆 李
Mar 19, 2021

--

電子音樂在香港

國內的青年文化總是慢西方國家半拍,即便是擁有優越地理位置與特殊文化背景的香港,也逃不過”玩別人玩剩下”的命運。

就拿電子音樂來舉例,在1979年美國芝加哥爆發”Disco Sucks”運動之後,國外流行十余年的Disco才異步出現在香港,八十年代香港逐漸湧現出一批以荷東舞曲為主的Disco音樂,再由這個文化集散地輸送進大陸。

在還不能順著電話線爬上因特網的年代,國內樂迷最早接觸到搖滾樂的渠道是打口碟,而香港的情況也差不多,不過多了些和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和一批喜歡看國外雜誌的年輕人。

1993年左右,幾個從外國留學回來的港青覺得”鬼佬”的Rave Party很過癮,決定帶回香港布道,Rave文化就這樣在香港流行起來,許多Disco舞廳或歌廳都被改成了適合Rave的場地。

看過《古惑仔》系列的都知道,香港有一個根生蒂固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黑社會,而且回歸後恰逢新型毒品的出現,Rave Party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毒品分銷市場,曾一度淪為毒品天堂。

“嗰啲fing頭丸、K仔…全部是新興,需要配合強勁音樂刺激,佢食咗落去,迷迷幻幻咁,俾人借口去放松”,創辦348Disco的洪漢義認為Rave Party的盛行與毒品有很大關系。

2000年代初期,香港電子音樂場景濫藥成風,2001年香港首季度罪案紀錄:青少年涉及毒品被捕的案件上升八成,同年警方和海關搜獲逾10萬粒搖頭丸。

廣場舞取代銳舞

為了讓年輕人戒掉Rave癮,除了加大反黑力度,香港政府還大力推動Para Para這一舞蹈,甚至資助拍攝電影《Para Para Sakura》,目的是讓香港人逐漸沈迷於更”健康”的Para Para而遠離Rave。

電影在2001年7月上映,由郭富城、張柏芝主演,片中通過抓住郭富城的個人特質打造了多次大型的群舞場景,再配上富有現代動感的電子舞曲,跳舞橋段占了影片的三分之一,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加長版MV。

雖然各地票房都不太理想,但主題曲和Para Para舞蹈都出了圈,郭富城的偶像效應加上Para Para的易學習性(以手部動作為主,除了簡單腳步的移動之外,很少有下半身的動作),香港掀起了一股Para Para的熱潮。

Para Para讓許多香港年輕人走出昏暗躁動的俱樂部,占據街頭,每個周日都有成百上千人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跳Para Para,愛好者們還成立了香港Para Para舞蹈總會。

《Para Para Sakura》讓郭富城成為了”廣場舞鼻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郭富城摧毀了當時在香港風頭正旺的Rave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上映的前一年,Para Para就在香港出現了,當時一個叫RT的年輕人在遊戲機中心玩了一部名為”Para Para Paradise”的跳舞機,覺得這舞步很特別,就和一群同好玩了起來。

但Para Para這種舞蹈的誕生還得追溯到八十年代初的日本。

Para Para與竹之子族

1978年3月18日,一家名為”竹之子服飾店”的流行服飾專賣店在東京原宿竹下通開業,名字的來源是店主大竹先生希望這家店能像竹筍一樣長大,店鋪的前身開在東京櫻上水,主要售賣的是女士成衣。

受觀音菩薩天衣的啟發,以及為了讓服裝更便於在Disco舞廳跳舞,店鋪老板大竹先生設計了哈林服,以鮮艷的顏色和肥大的輪廓為特色,一經推出,新奇的服飾立即吸引了當時急於尋找異化越軌服飾表達自己的日本年輕人的註意力。

穿著哈林服的年輕人們聚集到店鋪附近的原宿步行街,肩上扛著巨大的手提卡式放音機播著Disco音樂,在路邊就跳起舞來,並以”竹之子服飾店”的名字作為他們的代號,這家店鋪成為了竹之子族這一亞文化的濫觴。

隨著人數越來越多,竹之子族被迫轉移到了代代木公園(當時公園裏還盤踞著另一種亞文化群體 — — 搖滾族),並在每個周日的白天在戶外舉辦在當時被認為擁有不良形象的Disco舞會,逐漸衍生出了Para Para這一舞蹈。

當時加入竹之子族的年輕人,大多是帶著反抗精神的年輕工人階級,在紀錄片《年輕廣場:原宿二十四小時》裏,十五歲的竹之子族成員彌生抱怨自己活得像個人偶。

“在平日裏老是得遵從長輩的意願,周日是我唯一能表達自己真正看法、充分做自己的日子。”

通過公園這個公眾場合,竹之子族把這一舞蹈擴展到了中小學生群體,成為了日本街頭表演的先驅,即便在八十年代後期這一亞文化逐漸式微,竹之子族的精神卻從未消失,日後的Cosplay文化被認為是繼承了竹之子族利用大膽獨特的穿著方式彰顯個人主張的精神內核。

Para Para這一舞蹈形式也意外殘存了下來,後來還融入了歐洲 Disco 分支類型Eurobeat的密集節奏,九十年代末期,木村拓哉在電視節目中跳起了Para Para,再一次帶動了Para Para在日本全國的流行,坊間出現了許多傳授Para Para的舞蹈教室。

遊戲公司KONAMI在2000年初推出了一系列名為”ParaPara Paradise”的遊戲機,這也是遠在香港的RT能接觸到Para Para的原因。

資本主義的牙醫

在西方國家,Rave文化至今似乎還有一點鋒芒,它是反主流的,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的關系,但移植到香港,剩下的只有消費主義的層面,成為了一種裝飾性的潮流。

“人們去Rave Party,並不是因為Rave Party裏有什麽樣的精神、什麽樣的價值、什麽樣的感覺,他只是想,我身為潮流的一份子,怎麽能不去Rave呢?”梁文道談及香港的Rave Party時曾經說過。

記得有人形容香港是一個”牙醫”,資本主義的”牙醫”,所有的”牙”,都會給你拔掉的。西方很多很先鋒的次文化產品,進入香港以後,就變成衣服就是衣服,鞋子就是鞋子。

任何一種文化被卷入資本的運作邏輯後,都會飾演成包裹著消費主義的光鮮皮囊,服裝、音樂、舞蹈這些文化的附屬品被誤認為是文化的中心,或許這也是香港的Rave潮流如此容易被摧毀的原因。

--

--